豫论场丨“杨过”提醒你,别被“偏方”带偏了

2022-12-16 20:49:34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杨过”提醒你,别被“偏方”带偏了

  ——关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社会心态③

  □赵志疆

  不幸中招已经4天了。直到现在,我都只能算是杨(阳)过,因为连绵不绝的头痛时刻都在提醒我,自己还远远不是杨(阳)康。

  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我越来越觉得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就像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毒株是一样的毒株,侵入不同人的身体,呈现出的往往是不同的症状。连日来,尽管我饱受头痛折磨,睡个安稳觉都很难,但我依然属于轻症,按照专业解释,只要不出现肺部感染都属于轻症。但是,轻症与轻症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随着确诊人数不断增多,各类防疫“偏方”又开始粉墨登场,就连黄桃罐头也摇身一变成了“食疗抗疫”物资,比感冒药还要难抢。这样的场面,令人感觉分外熟悉,又格外好笑。从非典时期的板蓝根,到福岛核泄漏时的食用盐,每当疫情或灾难发生,总有“偏方”在流行,甚至不乏有人借“偏方”捞“偏门”。除了这类大而无当的“偏方”,还有一种“偏方”更具迷惑性——越来越多的人以杨(阳)康的身份总结经验,提炼“偏方”。

  不否认有的“偏方”可能某些时候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偏方”之所以“偏”,就在于未经科学循证、未经权威机构认证。这注定是一种个人感受,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时候,小偏方不仅无法治大病,甚至还会误大事。某些人之所以觉得“偏方”管用,大概率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属于轻症中的轻症,倘若迷恋这种充满玄学味道的个人叙事,未免谬以千里。相信医学、相信科学,避免“偏”听“偏”信,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负责之举。

  尽管病毒在不断减弱,但病毒终究是有破坏性的,而其对个人的伤害程度,只有在侵入人体之后才能被感知。面对病毒这个潘多拉魔盒,当务之急是多一些防患于未然,少一些危险的试探。相比起各类“偏方”,能不感染就不感染、能晚感染就晚感染,这才是做好个人防护的“正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