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18日,新郎卡比尔从他迎亲的直升机中走下来,脖子上挂着用钞票编成的花环。
19岁的卡比尔,是印度新德里城郊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最近,几乎在一夜之间,卡比尔成为印度全国的新闻人物,他的名字,甚至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这一切,均因为其在自己的婚礼上,动用了直升机。
在印度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像卡比尔这样拥有“直升机当婚车”能力的农民家庭正变得越来越多。农民手中的土地权,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偏向”农民的征地政策法规以及印度农民诉求和维权渠道多元化,成为印度“卡比尔们”一夜暴富的重要背景。
卖地让农民从此翻了身
3月18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让印度农民雅达夫一家成为印度、乃至大洋彼岸的新闻人物。
2010年2月的一天,印度新德里东郊农民比沙姆·雅达夫为显示这个农民家庭的雄厚家底,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方案——租了一架直升机给儿子当“婚车”。
以前,世代以种植麦子为生的雅达夫家族从来没有谁坐过飞机。最近,因为在新德里城市开发中出卖自己的土地,雅达夫一家已“一夜暴富”成为富翁。
在这股征地大潮中,雅达夫卖掉了祖上传下来的3英亩(约合18亩)土地,赚到手10.9万美元。雅达夫存了一部分钱,翻修了房子,买了一辆韩国车,还买了位置远一些的3英亩土地以便继续耕种。
对雅达夫而言,儿子的婚礼正是他显示财力的重要机会,这场婚礼要花掉他1.3万美元,其中有8327美元都花在租直升机上。
拆迁也曾让印度不和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制定于1894殖民时期的《土地征用法》早已过时,土地问题成为印度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难以避免之痛,伴随着征地的常常是腐败丑闻和暴力示威。
进入新千年以后,经济特区建设热潮席卷印度,一哄而上的征地、开发导致土地矛盾迅速激化。“当时很多征地完全就是无视农民利益的‘圈地’,印度各地频繁发生针对经济特区的农民抗议。”中国社科院南亚问题专家孙士海说。这终于迫使印度政府开始反思和应对征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着手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孙士海指出,印度农民的要求主要集中于征地价格、未来就业和对开发项目利益的分享上。针对这些要求,2007年,印度内阁批准了《国家搬迁和安置政策》和1894年《土地征用法》修正案。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政府之所以采取保护农民的举措,除了缓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农民手中的选票。
农民卖地价格越来越高
尽管《土地征用法》修正案至今还未获得国会下院通过,但是从2007年开始,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了广泛的“征地新政”。
以新德里附近的哈里亚纳邦为例,邦政府提高了土地开发项目向农民购地的补偿标准,还将政府项目的土地补偿以年金的方式分33年来支付,而年金还会根据通货膨胀率每年增长。此外,该邦还规定,在被征用土地上建设的项目建成后,必须为被征地农民每家提供一个就业机会。
此外,印度各邦都尽可能地以“土地置换”的方式来补偿动迁农民。动迁的农民还可以选择购买在他们土地上搞开发的企业的股份。
由于这些保障农民土地利益的措施,从2007年以后,印度各地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就屡创新高。2008年,旁遮普邦为修建昌迪加尔国际机场进行征地,其补偿价格创下了每英亩1500万卢比(约人民币225万元)的最高纪录。
2010年3月10日,印度恰蒂斯加尔邦政府宣布,将修订该邦的开发动迁政策,把过去的征地补偿标准提高10倍,确保农民向开发商出卖土地的价格在每英亩60万到100万卢比以上。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