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巩义古民居中的窑洞情结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04-25 08:58:46 来源: 中原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4月中旬,巩义市召开了一次巩义民居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都是研究巩义文化数十年的“文化名人”,提到巩义的民居,他们有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巩义民居的窑洞特色。记者在巩义近一个月的采访,发现窑洞在古民居中无所不在,而且种类繁多。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看过豫西古民居典范窑洞式建筑“地坑院”后感叹说,地坑院不但应该受到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文物保护,甚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3万年前,巩义先民就已挖窑洞居住

  在古老民居中穿行,听专家学者讲述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一直困扰于“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发源于河洛”这个问题。席彦召在巩义文物部门工作了几十年,对河洛文化研究非常深,他认为,中华文明发源于河洛,与包括巩义在内的河洛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端,便于先人“挖穴”居住有很大关系。13万年前 ,先人们就开始在巩义这片土地上挖窑洞生活了。

  洪沟旧石器遗址位于黄河和洛河交汇的内夹角地带,是距今11万至13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挖掘的土坑和土崖。

  这些土坑和土崖的作用,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是捕杀野生动物的陷阱,但也有专家认为一部分土坑极有可能是洪沟人居住的窑洞。

  席彦召说,在我们祖先洪沟人居住下来的时候,黄河还不是现在的样子,但洛河已经初步形成,洪沟人从峻山走向平原,在这一片丛林荒草覆盖的山丘上觅求野生的瓜果、鹿、猪,在水中捕捉鱼、蛇、虾、龟,并用木器在那些自然冲刷的黄土崖下,挖出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原始窑洞,就是这些土窑洞,已比同时期的北京山顶洞人、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等进步了许多。

  巩义古民居都带有窑洞情结

  13万年前的洪沟先人们创造了建窑洞技术,自此以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有了窑洞情结,在记者走访的古民居中,无论是古村落,还是庄园,几乎都有窑洞式建筑。

  据介绍,窑洞目前在巩义也相当普遍,在古民居中,有许多接崖窑院,即在断崖上挖洞,再在洞前盖房或垒墙,形成院落。刘镇华庄园、张祜庄园、泰茂庄园、杜甫故里都可见到这样的窑院。

  走进康百万庄园,禁不住赞叹平房、楼房和窑洞之间的完美结合。整个庄园,平房连着高楼,高楼套着窑洞,勾勒出了一幅“巍山建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的优美画卷。

  位于巩义市新中镇的泰茂庄园可以说是窑洞群的典范。泰茂庄园始建于明朝末年,建成于清代咸丰年间,从阳泉河边依山势分七层修上山顶,每层建有九孔窑洞, 取“九九归一”之意。每层是一个整体,又被分为三处,形成独立的院落。上下七层之间,又通过院内的门楼层层相通。近看是一个个幽静的农家窑院,远看又是连成一体的高楼,气势宏伟,是一处远近闻名的“无梁高楼”。

  刘镇华庄园上院是主宅院,采用了窑上建窑,依次增高的风格,共建窑洞30孔,分三层。底层用红石、青砖圈砌,坚固气派。上层用青砖圈砌,明亮、舒适。顶层为炮台碉堡,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可以明显看出庄园的主人是20世纪初新兴的军阀贵族。

  刘镇华庄园、张祜庄园、泰茂庄园、吴家山庄、张家大院……走访完散落在巩义各处的古老民居后,一个新的疑问开始在心中产生,按照这些庄园主人当时的财力,完全可以用砖石建房,而他们为什么还要在如此豪华的庄园中挖掘窑洞?康百万庄园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李春晓说,巩义古老民居主人的窑洞情结有很多种原因,首先中国堪舆学尊崇住宅背靠大山面朝河流,留存下来的巩义古民居几乎都严格遵守了这一俗规。先人们还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奉为做事原则,就地取材挖掘窑洞不仅节省了运输建筑材料的成本,对自然也破坏最少,并且窑洞还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古民居设置有层层机关

  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留存下来的古民居大多是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为了保护自家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在建造房屋和窑洞时费了不少心思。

  张祜庄园的主人在建造庄园时,专门从上海请来了设计师,其防御功能是窑洞式建筑的一个典范。顺着山势,张祜庄园共建有三层窑洞,全是青砖圈砌,每层窑洞门前,各有一个平台。窑洞有深有浅,最深的20多米,且洞内有洞,洞洞相连,上下左右皆可沟通。

  吴家山庄位于巩义市西南约30公里的夹津口镇卧龙村,是由清道光年间出生的吴酬及其后人修建的,山庄利用山势,修建窑洞50多孔,融汇了城堡、民居、祠庙的特点,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之感。整个山庄共有7个院落,内部院中套院,院中有院。院落之间有暗门、暗道相通,各院砌有两门,将所有院门关闭,各院自成体系,开启院门又融为一体。

  位于巩义市西村镇圣水村的张家大院,在防御功能的设置上也别具匠心。张家大院与其他民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一、二层窑洞之间设置了暗道和密室,进出口设在上层的窑洞内,如遇特殊情况,家人可以进入避难。暗道向西开有六角形气孔,俯瞰院内,一目了然,它既是射击孔,还具有采光、通风换气的作用。

  说起在窑洞上下工夫,增强防御功能,也不能不提康百万庄园的藏宝洞。藏宝洞位于康百万庄园最为偏僻的一孔窑洞里,离庄园“户主康百万们”的住所最近。藏宝洞北依邙山,而康百万庄园的重要军事建筑金谷寨又建在邙山之上。当年康家就打通了连接庄园和金谷寨之间的邙山,长度约1公里,这个藏宝洞在设计上也极其巧妙,内部是洞中套洞,窑中套窑的不规则形状,设置有能自由拆卸的木质棚板,棚板上还安装有机关陷阱,有极强的隐蔽性。

  地坑院,古民居中的绝唱

  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平地上挖个坑当作院子,在院子里挖出窑洞居住的一种乡土建筑。

  在巩义市供销社院内就留存有一处地坑院。地坑院呈正方形,边长约10米,深达7 米,四壁凿挖有窑洞,这个地坑院与其他不同之处是,地坑院的东壁上凿出了上下两排窑洞,分别有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院子中间挖有一口排水用的渗井,地坑边缘,用红砖砌有矮墙防护。据当地居民介绍,由于黄土层厚,其吸热和散热过程又极缓慢,所以窑洞内的温度冬季在10℃以上,无需生炉子取暖;夏季则保持在20℃左右,根本不需要装电扇或空调。

  站在地坑院里看到的天空是方的,而一旦进了窑洞,就看不到天了。地坑院作为一种建筑模式,被国内外游客誉为“建筑奇迹”,还有一个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 的美称。

  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参观过地坑院后曾表示,地坑院不但应该受到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文物保护,甚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 徐珂珂 李析)

( 作者: 郑州晚报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