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旅游助资源型城市转型 河南谋划“旅游立省”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12-31 13:37:08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一个旅游大省与一种旅游现象

  30年前,“旅游”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日益深入,老百姓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胀,每周5天工作制、黄金周、带薪休假等制度的实施,使大众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旅游这种昔日的“奢侈品”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迅猛发展,创造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成功范例,全国的同行纷纷前来学习、考察河南的旅游业发展经验,河南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国外的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将产生跨国旅游的动机。

  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分析说:改革开放30年,最能体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行业当数旅游业了。因为旅游属精神文化需求,它是建立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由生存型转向享受型的行业。

  河南是块风光旖旎的热土,“河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属于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认为。据统计,我省共有旅游资源单体39802个,地上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武术、太极拳)、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开封菊花)等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个旅游资源大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全省各地普遍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措施,营造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浓厚氛围,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旅游业的成功路径。

  2000年,我省启动了郑(州)、汴(开封)、洛(阳)沿黄“三点一线”旅游精品工程建设;2006年,又启动了伏牛山生态旅游总体开发;省财政每年都拿出上亿元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形成了以“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为主体,北有南太行山水游、南有伏牛山生态游的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等旅游品牌在全国叫响,旅游从业人员达50万人,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郑泰森认为,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少林寺》启动了河南旅游业。而上世纪90年代,旅游界就有了中国旅游看“三南”(指海南、云南和河南)的说法,表明我省很早就进入了全国旅游发展的第一方阵。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过去我省夜间游乐项目的匮乏。

  现在,一系列“夜间游”项目的推出,让中原夜间旅游市场变得十分丰富:在古城开封观宋都夜景,去洛阳赏“夜色龙门”,夜晚到嵩山领略“少林真功”……我省的旅游演艺业也风生水起,《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经典节目强势出击,令游客赞不绝口。

  我省还经常举办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引客入豫。2008年4月,中原旅游业更是好戏连台:4月8日,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一时间嘉宾云集,游客如潮;10日,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吸引了国内外近300个城市的市长参加;11日,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在郑州举行,逾10万人参加;该月,2008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及巡游河南活动也成功举办……

  将数百个世界旅游城市的市长聚在一起举行论坛,这种举动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频繁举办,我省将国内旅游交易会变成了国际性盛会,使河南旅游借文化提升内涵,标志着我省旅游业又跨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参加上述活动的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说,这几年河南旅游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充分表明河南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河南加快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据省旅游局统计,2007年,我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2亿元,旅游业主要指标名列全国第6位、中部地区首位。

  2004年以来,我省旅游业产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旅游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河南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态势,被旅游界称为“河南旅游现象”。

  2007年5月,国家旅游局在我省举办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解读这一现象。

  旅游推动县域经济腾飞

  位于豫西伏牛山区的栾川县是个深山县,海拔千米的高山占全县总面积的49.9%,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峡谷、飞瀑、深潭、幽林、溶洞星罗棋布,地质构造独特,全县森林覆盖率83.7%,空气中负离子每立方厘米平均高达3万个,是我国空气最清洁的地方之一。

  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长期藏在深闺闲置着。1999年,该县38家企业家家亏损,县财政连工资都发不下来。

  面对困境,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该县决策层意识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栾川这个有着25万农村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富民强县的捷径。

  2000年,栾川县制定了“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把发展旅游作为“一号工程”,主要领导带头抓、四大班子亲自抓,在全县掀起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发展旅游业的高潮。

  创业伊始,该县将旅游对外宣传任务一一分解,全县各部门对栾川周边600公里范围内的9省22市和本省的18个地市实行包干、分头营销,到年底,哪个方向的客源市场没有打开,就拿相关部门的领导是问。

  从2001年起,该县47个县直单位和33个旅游企业连续三年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在周边9省80多个城市,栾川县领导肩披绶带散发旅游资料,机关干部摆摊设点介绍栾川风光,浩浩荡荡形成一大风景,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旅游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创新经济”。为顺应人们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栾川县推出了一大批特色饮食项目、民俗娱乐项目和文化演艺项目,吸引着游客接踵而至,旅游业逐步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通过发展旅游,当地农民变成了“景民”,迅速脱贫致富,有人形容是“一个洞富了一个乡”、“一座山富了一个县”。

  以前,该县潭头镇重渡沟村是个有名的贫困村,2000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现在,该村95%的农民从事旅游服务,家庭宾馆床位达9000多张,被誉为“全国农家宾馆第一村”。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还带动周围10余个村近万人脱贫。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提升了栾川的知名度,迅速涌进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给栾川人带来思想观念变化的同时,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投资商,旅游的拉动作用、扶贫作用日益显现。近3年来,到栾川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8家,投资额超过40亿元,推动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短短几年间,旅游成了栾川的支柱产业。2007年,该县接待游客3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亿元,20%以上的农民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综合实力连续两年居全省第8位,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强县”。

  这种由政府主导,通过聚焦式发展迅速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以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受到旅游界高度关注,被称为“栾川模式”。

  旅游助资源型城市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焦作市留给人们的是“黑色印象”:黑色的煤山,黑乎乎的煤矿工人,马路和建筑也满是煤灰……

  焦作市曾经因煤而兴,然而,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该市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剧增。如何摆脱因资源枯竭而衰退的命运,成了这座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

  1999年8月,焦作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作出了“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旅游开发成为城市命运的转折点。

  从1999年起,焦作市先后投资36亿多元,开发建设青龙峡、神农山、云台山、青天河等山水旅游景区。该市每年都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焦作山水”品牌宣传促销。通过旅游大篷车、国际太极拳年会、山水旅游节、红叶节等多种大型宣传推介活动,焦作山水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为了谋求城市经济转型,焦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关停重污染企业,在市区进行大规模拆墙透绿、园林建设,对北部太行山进行绿化。如今,焦作的天变蓝了,水变清了,笼罩在城市上空几十年的烟尘不见了,北有绿色太行,南有中原水乡,绿色遍布城乡,“黑色印象”已被“绿色主题”取代。

  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焦作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造出焦作山水、世界地质公园、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成功实现了城市产业转型,城市形象被刷新。这种变化,被业界称为“焦作现象”。

  2001年至今,焦作市游客接待量、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等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利用旅游开发带来的机遇,当地下岗职工赵磊开办了一家旅行社,年收入近20万元。在该市100多家旅行社中,有四分之一是下岗工人开办的。该市岸上村、黑石岭等十几个村庄的农民也“洗脚上岸”,投身旅游业,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如今,焦作已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焦作山水”蜚声海内外,“焦作现象”引起全国关注。

  河南谋划“旅游立省”

  按照国际惯例,占GDP的5%以上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2007年,我省旅游业收入达1300亿元,占全省GDP的9%。从2000年开始,这个数字就一直保持在7%左右。

  眼下,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加大投资拉动内需,旅游业面临大发展的机遇。借此东风,我省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

  “旅游立省”的战略构想,源于省委书记徐光春2008年11月的访日之行。看到日本观光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徐光春指出: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龙头产业、窗口产业、文化产业,不但是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也是扩张软实力的抓手,还是经济发展的常青树。正因如此,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近几年,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我省应确立“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

  2008年12月15日,在河南“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省内外近20位知名旅游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河南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提出“旅游立省”战略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河南具有较好的旅游业基础,有条件成为旅游强省。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坚钟博士认为,河南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产业呈现较快、较好发展势头,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启动“旅游立省”战略有利于拉动内需。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开中教授说,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正在来临,居民在房子、车子消费热潮过后,必将把消费注意力放在旅游上,现在提出“旅游立省”恰到时机。

  近期,我省加大了旅游开发投资力度:投资近700亿元的36个招商项目已通过专家论证;投资10亿元的南阳国际玉城、投资2亿元的洛阳唐三彩工艺城等大型旅游购物场所正在建设;投资上亿元的新密超化寺已于10月7日恢复重建,投资2.5亿元重建的荥阳新洞林寺也在紧张施工……

  我省并不缺少旅游商品,新郑红枣、开封汴绣、洛阳唐三彩、南阳玉石、许昌钧瓷等产品都独具特色,却尚未成为知名品牌。对此,省旅游局初步规划了40个旅游产品生产基地,对名优旅游商品的开发给予扶持。种种迹象表明,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提速。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