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帝王陵墓的孤独守护者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7-09-24 23:48:06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有一座特殊的古墓,埋葬着东汉末代皇帝刘协。一位六旬老人为了保护国家文物,孤独地守护着这座帝王陵墓长达15年。

  15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岁月轮回。守护的艰辛,在他那苍老面颊上镌刻下了一道道皱纹。

  参天松柏,古墓,老人构成了一副祥和画面。老人孤独守护的背后,有着另一种特殊情怀。

  六旬老人的帝王情缘

  时值正午,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古汉村村民正忙碌着在家门口晒玉米。记者找到张德天家时,妻子马秀云正在家门口忙着晒玉米。她说:“他还在陵墓没回来,你去那里找他吧。”

  记者一路打听,来到了古汉村南头。远远望去,那里松柏参天,几座仿古建筑房子隐约藏在松柏之间,犹如一个世外桃源。

  毒辣的太阳下,张德天在陵墓院子里锄草,汗水浸湿了汗衫。见到有人来,他抬头憨厚地微笑着打招呼。

  “来了,你也是来考察的吧。”“不,我是来采访您的。”“采访我?”“是的,我们想对您做次专访。”

  这时,他从地上站起来,沾满了泥草的双手在衣角上抹了两下,从口袋里掏出香烟,递给我抽,谢绝老人的好意后,他把我带到了他的小屋里坐下。

  屋里的摆设非常简陋,一张床、一个灶台、一个手电筒,而正是这些物件陪着张德天在陵地过了15年。

  张德天文化程度不高,是个地道的农民。平时也不爱多说话,沉默寡言的他在谈到汉献帝的故事时,才会打开话匣子。他说:“刘协这个皇帝当得不容易呀,8岁登基,干了31年没一时顺心。可他被贬后,行医济贫的事情干得倒是挺顺心,老百姓都感念他。他54岁去世时,听老人们传下来的故事说,好多老百姓都来为他送行。汉献帝死后仍然恩泽后人,据说,当地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要先来汉献帝陵前拜一拜,这一拜就会出来许多桌椅,办事就不愁了。还有人说,汉献帝养了一匹金马,金马跑到哪儿,哪儿就会五谷丰登。”

  汉献帝救济穷困赢得了百姓的赞誉。然而,这个帝王陵也曾遭受过破坏。1963年,汉献帝陵被修武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在确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围老百姓盖房子起土都到坟冢上。在他接手前,这座坟冢坑坑洼洼,没有一棵树,刘协的坟冢更遭到了严重破坏,已变成一个小小的土堆。1992年,古汉村人为了挽救这个“宝”,在政府的帮助下,自筹资金重修汉献帝陵墓,建起了殿宇、古阁楼等,村里这时派他来管护陵地。

  让张德天也没想到的却是,这一守就守了15年。随着时光的流失,他逐渐对这片墓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说:“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不会离开墓地,我想一直坚守到最后。”

  守护中修建陵墓文化园

  守护墓地是件很枯燥的事,可对张德天来说他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在最初的那两年,他确实想过放弃,但后来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张德天去陵地时,村干部告诉他没一分钱工资,但可以享受陵地里的几亩荒地种植和收获权,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是当他走进陵地时,看着高大而荒凉的古冢,他心生悲凉,原本想在陵地种几亩庄稼的想法也全打消了。

  张德天说:“当时的汉献帝陵地没有一点‘帝王之气’,陵地里没有一株花草。”他心里想,这个文物保护地不能再被人糟蹋了,在陵地种上几亩地不也是在糟蹋文物吗?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马秀云,马秀云非常赞同丈夫的想法。

  在妻子的帮助下,他们四处寻找花草和树苗。有时为了找到一棵合适的树苗,夫妻两人能跑几十公里远。

  张德天对记者说:“他19岁进大队干活,搞得就是林业栽培,和马秀云的感情也是在共同种树时产生的。”

  1994年,张德天和马秀云先在陵地开出一片空地,利用所学的林业技术自己培苗。为了把树苗培育好,第二年,张德天索性在陵地盖了一座小房子,起居全在陵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张德天培育的柏树、冬青全部成活,可以正式种植。因为每次只能培育十几棵,所以张德天种完这次培育好的树苗就得赶快培育新树苗。

  十几年过去了,张德天用200多株柏树把陵地圈了起来,用100多株冬青把陵地点缀,陵墓上方也种满了松柏、冬青。

  张德天是个有心人,他心想着汉献帝是靠采药救人,还得再种点药材。于是,他从别人那里讨来了樟木树苗培育,还有杜仲苗、麦冬苗、瓜子黄杨苗等。村民们来摘,只要是治病用,张德天从不阻拦。村里人笑称:“有了你,汉献帝不用跑远路采药了。”

  走进如今的汉献帝陵,干净整洁,犹如一个文化主题公园。在这里,踏寻着汉献帝的历史足迹,穿越1700多年的历史尘埃,感受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聆听着松柏间的鸟鸣,呼吸着带有淡淡清香味的花香,似乎是置身在另一个世界。

  守护背后的意义

  张德天一直把守护陵地作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深知文物保护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护文物安全。

  每天晚上睡觉前,张德天总要拿着手电筒巡视陵地一圈,走一走、看一看,晚上一听见动静就马上起床。

  每天5时多起床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陵地一圈,拿着一把剪树枝的钳子,再提上一把铁锹。一边修剪树木一边查看坟冢,一发现坟冢上有坑就立即用土回填。

  张德天告诉记者,这些坑有的是雨水冲的,有的是自然脱落,也有的是盗墓贼作怪,一旦填上,第二天晚上盗墓贼就不会再来了。

  张德天守护汉献帝陵13年陵地内没发生一起较大盗墓行为,这在业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谈到为何会这么痴心守护时,他憨笑着说:“汉献帝陵墓作为国家文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保护的。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活,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只要我活着,我会一直在这里待下去的。”

  张德天的这种执著精神,感动了很多人。该村一位村民说:“我们村我最佩服的就是老张,他人不但很好,而且10多年来一直守护着村里的‘宝贝’,要是搁在其他人身上,不一定会一直坚持这么多年,也不会搞这么漂亮。”

  张德天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很枯燥的,但是习惯了这种生活的他,总是能从中寻找到一些乐趣。他在守护陵地的同时,还担任着讲解员的角色。很多人都慕名来到陵地参观考察,只要一来人,他就放下手中的活,详细给客人讲解这里的一切。

  采访结束,他再次憨笑着对记者说:“不要写我了,多写些今后如何保护陵地吧。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一部属于咱们国家的自己历史,也是属于国家的文化宝贝,我也正是因为这才会一直守护到现在的。我不能容忍的就是把属于国家的,属于子孙后代的宝贝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我不愿意当那个罪人。”惜别握手,那渴望的眼神让人久久难望,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握得是那么的有力。

  

( 作者: 本报记者李明德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