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为了民间公益事业 走在质疑与孤独中的“愤青”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7-01-25 08:49:45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愤青,因为他深爱着脚下这片热土。同时,他也是一名民间公益活动倡导者和参与者。

  网络承载了他所有梦想和追求,但更多承载的却是他的悲伤。

  他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他却走得很尴尬很无奈,用心的付出得到的却是质疑、猜测。

  面对众人的质疑,面对需要救助者的渴望眼神,他依然坚强地挺着。

  如今,对于这一切,他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质疑总在事实和真理之前,让那些质疑者的快感来得更猛烈些吧。”

   另类“愤青”的真实生活

  “失败的匈奴”是他的网名,而他真实的名字叫李磊。现实生活中,他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彪悍。身材不高,穿着很普通,留着不长的小胡子,双目炯炯有神。这是李磊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李磊今年31岁,祖籍洛阳人。初中毕业又上了两年技校,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做了9年电工,后因企业经营改制,李磊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后,他依靠打零工度日。但是更多时候他在做着一份属于自己所追求的事情“宣传抗日爱国”活动。

  其实,李磊更多时候把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追求上,至于在经济上,他生活得有点窘迫,但他依然感觉自己很幸福。同时,他还有种叛逆的思想,在别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愤青”。

  李磊很健谈,他说,在他的眼里,只有事情,没有代价。他总觉着人生无常,所以,但凡是想要做的事情,就去做。

  李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个有理性的“愤青”。并把自己所做的公益活动当作自己的工作。

  谈起他为什么会做这个公益活动时,李磊说:“5年前,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激起了我的愤怒,使我萌发了让人们了解历史的念头。”

  那时候,朋友们都受不了“愤怒青年”。因为跟我说话,三句话就要说到日本。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的声音已经理性了很多。

  李磊是“洛阳爱国联盟”活动的主要联络人,这是一个由8名年轻人组成的网下爱国组织,宗旨是通过举办展览、印发资料和传单等形式来号召大家牢记历史,认清现今日本军国主义的面目,并鼓励大家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年前,在洛阳网友举行的“7·7事变”纪念活动中,有一个共识在5名年轻人当中悄悄产生了,那就是“从今以后,要将在特定历史纪念日举行活动这件事固定下来,并且要去公安部门申报备案,让活动真正合法化”。

  于是,在随后的“9·18”活动中,他们按照这个想法,向当地公安局申报举行了一次烛光晚会,这时候,又有三个年轻人加入进来。

  在李磊的影响下,李磊的朋友们也加入了不买日货行列。家中有使用的,只要看见李磊来都会赶快藏起来,怕见面了,让李磊碰到了尴尬。

  李磊回忆说:“那天晚上,大家第一次聚在一起,讨论了以后的规划,并决定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我们的团队基本成形了。我们还明确了团队行动的宗旨,是‘牢记历史,直面现在’。”

  200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之际,“洛阳爱国联盟”配合登封的朋友一起举办了历史图片和抗战实物展,在洛阳几乎所有的高校做了巡回展览。

  2005年4月,“洛阳爱国联盟”配合中央电视台为抗战老英雄耿谆(中国劳工案原告,日本花冈暴动的组织者)录制了战地重游,还组织参与了多次活动。

  千万里追寻被遗忘的记忆

  2004年,李磊还是局限于做些特定日期的宣传活动,主要是讲历史、抗日、保卫钓鱼岛……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呼唤世界和平。但是后来,他就把目光转向援助抗日老兵了。他说这是一个思路的转变,因为单纯地讲历史,好像仅仅是宣传“仇恨”,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要激励大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他说在那些老兵身上有许多的故事可以挖掘,他希望能记录下来。

  所以,李磊特别想看看健在的老兵。他们是战争的见证者,是活着的历史,我们没有理由忽视他们。

  2004年4月,作为“斑竹”的他,开始在“互助老兵论坛”做援助抗日老兵的活动。每人每月提供50元,由云南当地政府代为转发,当时承诺是3年一期,到2007年4月,第一期就结束了。

  为了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使援助活动能继续,2006年11月30日,李磊开始了他的“探访云南幸存抗日老兵”活动。那里的老兵生活很贫困,他给每个老人带去200元钱。

  云南之行,还发现了河南老乡。一个项城的老人叫付心德,今年107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老人是国民党军队的军医。回忆起那场战争,老人依然悲愤不已。

  当时,日军在我国云南龙陵地区构筑永久性防御工事,号称“东方的马其诺防线”,试图从我国西南寻找突破。我国军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运动,为开辟一条生路,数万民众昼夜奋战,终于修筑了一条滇缅公路。为了突破日军的防线,中国军队与敌人展开了数次战役。虽然,“远征军”失败了,但给予日军的重创却是意义非凡的。

  战争结束后,付心德老人就在云南深山里安了家。还有一位河南籍老人名叫崔继荣,今年90岁了,是三门峡渑池县人。关于抗日老兵的故事,在李磊那里还有很多很多。

  在云南,为了节约时间,他总走最近的路,有些地方,要穿山林,有猛兽,他甚至想过可能会回不来。所以,云南行之前,他在洛阳见了很多朋友,颇有些“悲壮”。

  没有DV,没有数码相机,没有录音笔……缺乏必要的装备让他很无奈。李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情沉重地说:“老人们能活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这个奇迹,还能延续多久呢?”

  走在质疑与孤独中的“愤青”

  李磊的做法和实际行动,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观望者有、挑拨者有、认同者有、反对者有、质疑者还有,他们对该帖子的真实性提出层层质疑,并向发帖者李磊本人抛出重重疑问。网络捐款的资金,将用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保证其不被挪用,这些资金又将如何监管?

  面对众网友抛出的质疑和疑问,李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被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如何让别人相信,不单纯是依赖一面之词,要有实力,要向对方展示实力,要有以往的事情可以证实以后的事情。如果可能,让对方身边的可信赖的朋友来证实,也是一种途径。我想,抗盟不会让这件事情演变到坏的方面。我所接受的账目,每48小时会公布一下,捐赠者可以随时查阅、咨询。另外,中华抗日同盟网也有人负责对账目的审查,我本人也欢迎任何人对账目的审查。我们也曾想到过设立基金会,这样对这些老兵的持续援助会更好一些。但由于设立基金的复杂性,我们没有能力做到,只好使用私人账户。同时为担保,由于个人的意外,引发对事情本身的进展,这次我也想通过抗盟以及许多熟悉的朋友表个态,募集资金最高上限为4万元,如有超出,将直接汇寄到互助老兵论坛账号,不再打入个人账号。中华抗日同盟网是经过审批注册的合法网站,我募集资金由我们网站负责担保,承担法律责任”。

  李磊还说:“虽然有时间面对众人的质疑我也会感觉到一种压力,但我尽量不去过多地想那些,也不去过多的争辩解释什么,唯有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做该做的工作。如果想得太多了,那就什么都别做了。失去对别人的信任,是社会的悲哀。但如果让真正想做事的人,因为无端的怀疑而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更是一种罪过。”

  当记者问起救助抗战老兵应该是由当地政府来做的事情,而一个民间组织者去代替政府的职责去做本属于政府该做的事情,会不会让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感到很尴尬,不情愿?

  李磊笑笑说:“我认为救助抗战老兵不是我们哪一个人或那一组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这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请不要去指责谁的过失,公益慈善事业历来是民间先行,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再也耗费不起宝贵的时间先去纠缠那些问题,因为这已经是迟到的关怀!老兵们不会等我们太长时间,经历了那么多残酷的战争和风波,他们能活到今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还能再延续多久呢?这次我去云南,保山市政府对这次活动相当支持。比如保山市资料的统计,以及援助款项的落实,保山市长的感谢函,这一切都证明了政府还是很高兴的。”

  当谈到在这种质疑声中,救助抗战老兵能够坚持走多远时,李磊说:“我既然选择了,我就会走下去,但我希望的是不要让我们这帮人孤独地走得太远,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一起坚强地走下去。”

  民间公益事业何时不再遭受非议

  反扒联盟、水上义务搜救队、河洛志愿者协会……这是洛阳这两年动静比较大的几个民间公益组织。然而,这些民间公益事业组织,自成立到现在,一直行走在众人的质疑声中。面对质疑、面对猜测、面对非议,他们依然选择了坚持。因为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民间公益事业会“脱光”这些悲哀的外衣,那只是时间问题。

  李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任何做好事,做善事的人都不希望被别人质疑、猜测。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有益的事情反而遭到质疑和非议,那真是一种悲哀。但是为了这一切,为了自己的追求,我们顾不得那么多人的非议口水,我们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们相信总会有被理解的那天,就像事实终归事实,真理永远不会变假理一样。”

  记者在采访时,一位民间公益活动志愿者说:“洛阳的义工遍地都是,平常都忙着各自的事情,但一有活动,一呼百应,就都冒了出来,主动参加。洛阳参加公益活动的人员都很稳定,越帮助别人,爱心就会越膨胀,帮助别人的行为就会成为习惯,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这就是洛阳现在义工、志愿者这么多的原因。”

  在洛阳市民政局工作的网友“笑我”则说,一个城市的公益组织、活动的多少,与这个城市的公德有着极大的关系,“也许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并不了解政府的政策,但他们的活动却暗合着政策,在行动中,行动者和他们周围人的道德情操都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记者在采访中,洛阳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对此看法是:“公益组织增多是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活动,但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质疑、猜测和非议。”

 

  

( 作者: 记者李明德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