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医学硕士“背”着父亲去上学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7-01-23 08:20:13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他是个坚强的人,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离破碎的家庭,托起了父亲的生命。他是个脆弱的人,面对失去的母亲,面对来自陌生人的关心,心灵深处那颗埋藏了多面的情感,一旦打开,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倾而下。

  面对记者、面对社会好心人、面对未来,他心中充满了期望,充满了对家庭的虔诚祝福。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眼中噙着对往事的心酸泪水娓娓讲述着……

    出租屋中父子相依为命

  2007年1月19日中午,洛阳市涧西区李家村南街49号院,整栋楼房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烧菜味,浓重的油烟味是从202房间传出来的。

  旁边的租房户被呛得不断咳嗽,可谁也没抱怨一句。因为房客们都知道202房间住着一家苦命的父子,他们也不好意思去抱怨什么。

  穿过狭窄昏暗的楼梯道,记者来到了202房间。门开着,屋中光线昏暗,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放着一大一小两张旧床,一张旧桌子和一台劣质木沙发,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房间由于朝北连一丝阳光都没有,冬日里显得特别阴冷。电饭煲和液化气灶放在靠近房门的地方,一股油腻和发霉混杂的味道充斥着小房中。

  这里便是沈裕厚和父亲沈中庆租住的地方。

  今年57岁的沈中庆,拖着病重的身体在煤气灶上热着剩米饭。沈裕厚一进门就赶快接过父亲手中的勺子,把他扶到床边坐下,挽起袖子帮父亲热饭,边忙着边问父亲吃药了没。

  记者和沈中庆面对面坐在床上,他长叹口气说:“唉!早知道给裕厚添这么大负担,俺说啥也不治病了。现在俺躺在床上看着他忙前忙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啊。”

  正在热饭的沈裕厚听到父亲这么和记者说,他表情复杂地转过头说:“爸,看你又在胡说了不是。只要看到你一天天地好起来,我再累点也高兴。”

  父子俩的简短对话,让记者听了内心深处有种说不出的伤感。

  饭热好了,沈裕厚盛了满满一大碗,端到父亲坐的床边小木桌上,让父亲先吃,他和记者聊了起来……

  母亲因病自杀他选择学医路

  沈裕厚老家是信阳市罗山县周党镇杨寨村,那里属于大别山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交通闭塞。那里的村民生活普遍不富裕。村里和他同龄的伙伴,大多数都是念完中学就不再上学了,开始到大都市卖苦力挣钱,然后回家盖房娶妻生子。

  沈裕厚也曾经想过那样的生活,以此来减轻家中的负担。但是一次偶然的意外,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次意外对他一生来说都是最惨重的打击。但也就是这次意外,却又让他成了村里唯一一个硕士研究生。

  面对记者,谈起往事,他眼中噙着泪水。

  至今他还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95年,正在周党镇中上初三的他被喊出教室,一位老师告诉他:“你妈出事儿了!”沈裕厚心里咯噔一下,转身便往十几里外的家里跑。

  跌跌撞撞奔回家,只见母亲赫然躺在堂屋正中,身上盖着稻草。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扑到母亲尸体上痛哭起来。

  原来,母亲半个月前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虽然家人没有告诉她真相,她隐约猜出了自己的病情,那时她吃不下干东西,喝一点稀饭还往上翻,为了结束病痛折磨,更为了不给贫穷的家增加负担,她在一个漆黑的深夜跳进了家门外的池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沈裕厚还不满14岁,妹妹才8岁。

  办完丧事,沈裕厚该返校了。父亲对他说:“你妈曾经交代,就是要饭,也要供你和你妹妹上学。要记住你妈的话,好好读书,家里由我撑着。”

  沈裕厚仰望着父亲的脸,重重地点了点头。

  也就是在那一刻,沈裕厚在内心深处暗暗发誓,一定努力学习。当年中考时,成绩不错的他考上了师范中专,本来打算早点上出来挣钱的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和父亲商量后上了高中,他要考医科大学,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不再让亲人受病魔的折磨,更不让亲人再做出无奈的选择。

  双喜临门时父亲突然倒下

  妻子去世后,沈中庆既要赡养腿脚不便的老母、抚养即将上学的女儿,还要供儿子上学。妻子去世前,为了给她治病,沈中庆已借了数千元的债务。盖了一半的房屋,也扔在那儿了。

  为了多挣钱,除了自家的5亩稻田外,沈中庆又租种了别人家的10余亩地,经常早上四五点就下地,晚上七八点还不回家,地里忙时一过,他就跑到周边的村子里找活干。长年累月下来,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认识他。

  3年后,沈裕厚高考发挥失利,与本科线相差5分。考虑到父亲一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和妹妹,上面还有年近80岁的奶奶,沈裕厚放弃了高中邀他免费复读的机会,带着亲戚们赞助的2000多元钱来到原洛阳医专读书。

  这一次,他是真的想尽早上完学参加工作,尽快帮父亲分担忧愁。作为“特困生”,沈裕厚得到了勤工俭学名额,课余帮学校打扫卫生可以得到每月80元左右的工资,再加上每月30元补助,他几乎可以不用家人负担生活费了。

  每天,他都在食堂买最便宜的菜,发现吃面比吃米便宜,习惯吃米的他很快“爱”上了吃面。

  2001年年底,大学毕业几个月后,沈裕厚终于在新乡获嘉县中医院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医生。医院效益不好,每月收入只有500多元,他从中省出100元寄给读高中的妹妹作生活费,过年回家又拿回了千余元积蓄。看着儿子带回的礼品,父亲很欣慰,但他对儿子说:“你在外面不要省钱想着家里,你妹妹将来大学的费用我来挣。”

  由于单位效益不好加之发展空间不大,沈裕厚经过多天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考研。

  2005年夏天,是沈家人最为扬眉吐气和兴高采烈的时候。6月,沈裕厚被河科大一附院录取为研究生。8月,周口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也寄到了妹妹手里。沈中庆多年来终日操劳而累弯的腰终于可以挺一挺了,从争气而懂事的儿女身上,他看到了希望。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灾难正在渐渐袭来,再次笼罩在这个本已支离破碎的家庭。.

  2006年3月26日这天。沈裕厚这届研究生刚刚结束了学校的课程,被分配到医院实践没多久。与11年前得知母亲噩耗不一样的是,不用面对把他叫出课堂的班主任沉重的眼神,却要感受来自电话里老乡焦急的声音:“快回来,你父亲不能动了!”他匆忙向导师孙君军请了假,甚至没有说明具体情况,急忙坐上了开往老家的长途车———他必须让自己平静地去面对一切,不管等待他的是什么。

  眼见生活就要云开雾散的时候,父亲却突然倒下了!在向南飞奔的汽车上,忽然,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沈裕厚心中闪过。父亲会不会像母亲那样撒手而去?他心里在不断地祈祷:父亲啊,你可千万千万别走,请给儿子留点时间,让我好好报答报答您!

  扛起责任背起父亲踏上求学路

  到家后沈裕厚才知道,父亲去镇上的途中突然倒地,昏迷之后,颈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县里和信阳市的医院没有治愈此病的把握,亲戚们的目光齐刷刷看着沈裕厚,等着这个沈家长子的决断。

  沈裕厚想把父亲送到医疗条件好、路途相对较近的武汉做手术。当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有的亲戚大吃一惊。去武汉看病,那得要多少钱?如果治不好,你不是人财两空吗?再添新债,你家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沈裕厚坚决地说:“我爸是活活累病的,给他治病花多少钱都由我担着。作为儿子,我必须尽这份孝心!”

  让沈裕厚没想到的是,十万火急将父亲拉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后,却住不上院。情急之下,沈裕厚向导师孙君军电话求助。孙君军脱口就说:“你父亲病得这么重,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经过近一年的相处,孙君军感觉这名弟子不仅理论扎实、操作能力强,而且踏实、勤奋、自律,是个不可多得的苗子。

  在孙君军的帮助下,沈中庆很快接受了手术。他的颈椎里,有一个大脓包。遗憾的是,术后的效果并不明显。

  面对每天近2000元的住院治疗费,沈家实在承受不起。在医院治疗了9天后,沈裕厚无奈含泪将父亲拉回老家。这时,家里又添了近4万元的债务。

  站在破败的院子里,看着瘫痪的父亲,面对巨额的债务,沈裕厚感到压力像山一般沉重。但,这一刻,他最强烈而真切感受到的是父亲十几年来所承受的压力与苦难,他体会到了父亲的坚强和伟大。

  这个家就要由我来支撑了,不管这条路有多苦,我都要撑下去。当时他内心深处只有这一个念头。

  父亲生病住院的事,沈裕厚一直没有告诉在周口上学的妹妹。他认为,自己应该像父亲那样扛起这个家。

  沈裕厚买来了药物,每天在家为父亲输液。父亲大小便失禁,他就随时为他擦洗,父亲四肢不能动弹,他就天天为他按摩、揉捏……

  一个多月过去了,父亲的病情并没有明显改善,考试又日益临近。在亲情与学业之间,沈裕厚反复权衡。放弃父亲,那自己还是人吗?放弃学业,那不等于放弃了希望?

  最终,沈裕厚再次作出了一个让亲友吃惊的决定。把父亲带到洛阳,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

  只有这样了!他把80多岁的奶奶送到叔叔家,然后将家里的猪、牛、粮食变卖掉,怀揣1000多元钱,用架子车把父亲拉到镇上去坐长途汽车。

  到洛阳后,沈裕厚以月租100元的价格在医院附近租了间简陋的民房,将父亲安置下来。穿上白大褂,他是个称职的实习医生,诊病、手术、做课题,认认真真,忙忙碌碌。脱下白大褂,他又成了父亲的专职医生和护士。

  沈裕厚每月有270元的研究生补助,加上每月100元的房租补贴和100元的奖金,这便是父子二人所有的经济来源。他将自己的生活费用压至最低,省下钱来为父亲买来必需的药品和营养品。导师孙君军和同事知道他的困境后想塞给他点钱,但他总是不肯接受。

  也许是孝心动天吧,近半年来,沈中庆的上肢能够屈伸了,扶着东西也能颤巍巍地走路了。看着沈裕厚每天两头忙,孙君军说:“这么艰难,他竟然扛了过来!现在,我欣赏甚至敬佩小沈的坚韧和孝心。”沈裕厚却淡然地说:“为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是每个人的责任。只要精神不倒,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我很高兴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 作者: 记者李明德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