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他用10年完整还原《郑州解放之歌》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10-07 10:06:04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见证人档案 姓名:张纯洁 性别:男 出生地:河南巩义 出生时间:1933年 郑州解放时身份:中学生 主要见证事件:亲历郑州解放 搜集整理《郑州解放之歌》

  当年的懵懂少年亲历郑州解放

  时隔60年,75岁的张纯洁老人希望这首歌能被刻上纪念碑

  有一首歌,穿透流逝岁月,总在张纯洁的耳边回荡。隔着60年的漫长光阴,它的旋律,仍然那样欢快、热烈。这首歌和这个城市一起诞生,也承载着张纯洁生命中最火热最青春的一段年华。它曾经一度遗失在时光的海洋中,是张纯洁执拗地一点点打捞它的碎片,一点点地将它拼凑还原,就如还原这个城市最初的岁月和自己曾经的年少。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首最心爱的歌。时至今日,已经是75岁老人的他,还经常不自觉地哼唱:“十月二十二,伟大的一天,哗啦啦砸开铁锁链,咱们的郑州解放了!翻开雾云见晴天……”

  

  懵懂少年预感要发生大事

  1948年10月下旬的郑州,正值深秋。解放军已经逼近郑州,时局动荡不安,街面流言四起。15岁的张纯洁,正在位于城南臧家门附近的省立林中读初中二年级。家住德化镇西一街的他,原本在自新乡迁来郑州的天主教会学校辅育中学读书。1947年,因为郑州局势不稳,在海滩寺的国立十中和在黄庄的省立林中都迁到了郑州城区。辅育中学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学生并入天主教会学校圣德中学,一部分并入省立林中。张纯洁由此进入省立林中读书。

  省立林中二、三年级的学生都必须在校住读,过集体生活,家就在郑州的张纯洁也不例外。虽然学校生活只是单纯的学习,极少接触政治时局,但郑州解放前一个月,学生们仍然感受到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学校的纪律越来越严格,要出校门,必须集体行动。老师还要求学生们身上都要带一些钱,因为学校极有可能南迁。虽然还是懵懂少年,张纯洁和同学们也隐约感觉到,可能有大事要发生了,心情既激动又有些惶恐不安。

  没有离开

  在父母的安排下他留在了郑州

  1948年10月22日凌晨,夜幕漆黑,正在睡梦中的学生们被城北响起的枪炮声惊醒。而此时,学校也吹响了尖利的集合哨。学生们纷纷从简陋的铺位上爬起,奔到操场上集合。张纯洁睡觉一向很死,集合哨和同学们起床跑动的声音,居然都没有把他吵醒。老师集合点名之后,发现缺人,又奔到宿舍里把他叫醒。站在集合队伍里的张纯洁,一摸衣兜,身无分文。这才想起在西大街豫聚公商行当掌柜的父亲有过交代,要走的时候,到在学校附近住的父亲的一位朋友家拿钱。

  黑暗中,张纯洁偷偷溜出了队伍,往那位叔叔家里狂奔而去。拍开叔叔家的门,这位叔叔一把将他拉进了门内。紧紧关上房门,叔叔告诉他说,正要出门去学校找他。原来,父亲托付了这位叔叔,说是张纯洁如果上门告借,一定不要让他跟学校走。若是情况紧急,请这位叔叔到学校叫他来家中躲躲。

  心中焦急不安的张纯洁一夜难眠,在叔叔家中躲到天刚蒙蒙亮,他就无论如何也要离开。那天清晨,郑州有浓重的雾气。张纯洁跑到学校,校园中已经一片狼藉,空无一人。省立林中就在城边,往东一公里就是城墙。他扛着自己的行李卷,跑到城墙上向远处张望,除了白茫茫的大雾之外,什么都看不见,老师和同学们早已走得不知踪影。那一刻,张纯洁心中惘然无措。

  扛着行李卷,他下了城墙,知道自己是再也追不上老师和同学们了,然而,脚步却又不自觉地迈向学校的方向。回到空荡荡的校园里,他逐一扶起歪倒的桌椅,归拢起地上的杂物,用铁丝和绳子把一间间房门拧上。学校的大厨房里,锅碗瓢盆扔了一地。他想,总有一天大家还要回来,那时候还要开火做饭,这些东西可少不得。找来平时食堂盛饭盛菜用的铁皮桶,张纯洁把十几把铁勺、六七把菜刀都分装进两个桶里。一手拎一只桶,背上背着自己的行李,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学校。

  初见解放军

  他立刻感受到了亲切与和善

  在学校逗留了两个小时,这时差不多已是早上8时,天色已经大亮。张纯洁还不知道外面的情况,要回家的他不敢走大路。学校西边往北有条小路,他顺着小路边的河沟往城里走,一路走到了菜市街华美医院(现郑州市三院)门口。张纯洁在路口站住想了想,打算从东往西走钱塘路回家。

  正在这时,从车站方向传来两声枪响。张纯洁愣住了,随即,他听到了喊声,“站住,干什么的?”一队身穿灰色大衫,打着绑腿的人顺着墙根跑过来,围住了他。这些人可能是便衣队,他们穿的都不是制服,还有人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张纯洁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学生。”省立林中的制服是草绿色的学生装,帽子是酷似美国水兵的船形帽,这天,张纯洁也都穿戴在身上。军人们亲切和善地嘱咐他快些回家,路上小心,不要走大路,靠路边走,随后便消失在街道尽头。

  张纯洁按照军人们的嘱咐,一路走背街抄小道,顺着墙根快步走。走到长春路(现二七路)长春桥头,路西的一家布店起火了。一队穿着制服的解放军战士正在奋力救火,刚刚和先头部队接触过的张纯洁已不再害怕。看看手中的两只铁皮桶,他把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拎着桶就去店门外的太平缸里舀水,加入了救火的行列中。这个布店,就是建国后的刘胡兰布店。

  上午11时,张纯洁总算回到了家中。正在家里坐立不安的父母看见他平安回来,喜出望外,高兴得抹起了眼泪:“我们以为你跟着学校走了。”下午,郑州就热闹起来了,大家都敲锣打鼓地上了街。张纯洁也出门去看热闹,还想打听一下有没有没走的老师和同学们。

  重回学校

  军管会表彰他“自觉保护国家财产”

  走到柴火市,他遇见了学校教地理的赵先生。给先生行了个礼,赵先生交给他一项任务,如果在街上遇到同学们,就叫他们三天后到学校集合。在城里,张纯洁还真找到了不少没走的同学。10月25日,大家都来到学校集合,一数人数,居然有40多人。军管会的解放军早已等在这里接待他们,见学生们都来了,就叫他们每人回家拿一个面口袋,跟解放军去车站背大米。

  这些大米,是解放军节余下来的军粮,都分给了没饭吃的贫苦百姓,学校也分到了一些。大家把米背回学校,高高兴兴地准备生火做饭,却发现厨房里什么都没有。张纯洁立即大声报告:“菜刀、铁勺、饭桶都在我家保管着哩。”他飞奔回家取来这些东西,得到了军管会的表扬,得了个“自觉保护国家财产”的美名,还当上了临时班长。

  从这天起,张纯洁和同学们每天吃饱了饭就列队去大同路东头,原国民党绥靖公署大礼堂学唱歌,学扭秧歌。跟军管会上街宣传,书写标语,张贴“保护民族工商业,恢复社会秩序”的布告。一切都和过去不同了,大家都由衷地感觉到幸福,感觉到弥漫在整个城市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息。

  时隔50载

  完整还原《郑州解放之歌》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纯洁学会了那首歌——《郑州解放之歌》,他们这些青年学生天天唱着这首歌走上街头宣传。年代久远,当时尚年幼的他根本不知道这首热烈欢快、朗朗上口的歌到底出自谁之手,只能凭印象猜想这是军管会某一位有文化、懂艺术的同志配合当时的形势而创作的。

  时光飞一般流逝,伴随着这座城市最初岁月的《郑州解放之歌》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留下录音资料而逐渐湮没在岁月的河流中。但是,当年唱着这首歌成长的张纯洁,却始终无法遗忘它的旋律。

  1988年10月6日,郑州即将迎来解放40周年之际,张纯洁一篇回忆当年的文章《难忘的一天》在郑州晚报刊载。文章的开头,就是这首歌的第一段。当时,正在筹备解放40周年文艺晚会的郑州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王耿看到这篇文章之后,邀请张纯洁去试唱、录音,并根据录音整理出了《郑州解放之歌》的词曲。在郑州解放40周年文艺晚会上,开场演唱的就是这首歌的第一段。《郑州解放之歌》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在新郑州人面前。

  实际上,《郑州解放之歌》共有三段歌词,但在郑州解放40周年之际,它的二、三段歌词的个别字句,张纯洁已经记不完整了。在此后的10年中,他一直苦苦回想,又征求老同学们的共同回忆,到1998年郑州解放50周年时,张纯洁将整理出的完整的《郑州解放之歌》交给了郑州市委。当年10月13日,这首歌被郑州晚报完整刊载。

  最大心愿

  《郑州解放之歌》能刻上纪念碑

  对这首歌,张纯洁却仍然有未了的遗憾。当时的市领导曾经建议将这首歌刻碑,立于解放路南拐角的小三角公园里,作为永远的纪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提议并未实现。

  早已从市经贸委退休的张纯洁,一直无法割舍对这首歌的牵挂。当他看到本报“政府要建郑州解放纪念碑”的报道之后,给我们打来了电话。“据我60年来的留意观察,全国的城市中,唯有郑州留下了解放纪念歌曲,这珍贵的历史文物不应再丢失。”张纯洁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市委、市政府能够将这首《郑州解放之歌》刻在郑州解放纪念碑的碑座后面,永远留给后人。

  

  

  

( 作者: 晚报记者 邢进/文 张翼飞/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