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独家责任:一名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入学 之困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9-04 09:13:44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朱东品6岁半,挺聪明,今年该上小学了。从8月16日开始,他爸爸朱久才就拉着他到小学报名去。谁知来回跑了好几所学校,愣是没报上名。没学上的小朋友变得郁郁寡欢,天天皱着眉头。每日在郑州街头卖红薯的朱久才,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漂泊在郑的家庭的一大难题。

  事实上,郑州有不少朱久才这样的家庭面临孩子上学难的尴尬局面。郑州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他们拖家带口,一面求生存,一面想让孩子享有城市良好的教育资源。然而由于现有的教育资源有限,辖区小学就那么几所,孩子没学上,他们很发愁。现在,郑州各小学已经正式开学了,朱久才放弃了。

  失落的黄昏

  看着昔日的伙伴背着书包欢呼雀跃地放学回家,朱东品一下子孤单起来。8月27日黄昏,初秋的天气有些微凉,朱东品站在郑州铁英街4号院幽暗的胡同里,扭过身,面带愤怒地拉开生锈的铁门跑进屋子里。朱东品弯腰在一张破旧的桌子下找东西,抓出一个布袋子,倒出一堆积木样的玩具,一件一件摆弄。屋子不大,有点空,3个大人坐在油黄油黄的电灯泡下,勾着头,不说话。阴影一块一块地来回晃动,斑驳的墙壁上闹钟响了7下,该吃饭了,咳,没胃口。

  黄瑞军又叹息了一声,站起身,瞥了瞥朱东品,走出门。他没想到外甥上个学这么难,心里难受又无可奈何。

  他们的生活

  靠卖烤红薯支撑一家子吃喝拉撒,儿子读书成才是最大的指望

  黄瑞军来自信阳固始,来郑6年,卖了6年的烤红薯。干这营生不容易,平时也就是打游击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运气好了能在那个地点长久支摊干下去。一天下去,少说能挣个几十块,顾上漂泊在郑的一家子的吃喝拉撒。辛苦是辛苦点儿,早上出摊,中午趴在车架子上眯一会儿,一直熬到晚上,关键是凌晨一两点得骑车到陈寨菜市场买红薯去。买红薯,排长队,尤其是这时节玉米供不应求,不好买,挑挑拣拣,就到了凌晨四五点。回到租房屋里,还得弯腰洗红薯,一天洗两锅,煤火啥都装上三轮车,正好天都亮了。

  黄瑞军人生的指望都在9岁的儿子身上,他说,再苦再累也要将儿子供应出来,供他上小学,上大学,读书成才,买房子,在城市里扎下脚,再也不让他回穷山沟去。

  黄瑞军说,也就奇怪,4年前儿子上小学报名很容易,只需一个户口簿和身份证,轻轻松松就搞定了。没想到,到了外甥朱东品上小学这一年,办这证那证一大堆不说,奔来跑去,还是因为外来务工这个身份引起的种种麻烦,突然就被卡住了。

  作为妹妹黄瑞群和妹夫朱久才的未来,朱东品一年前上了学前班,小男孩不但长相漂亮,大眼睛,还聪明,2008年8月已6岁半,该上小学了。8月16日,郑州各小学开始报名之前,朱久才就将烤红薯摊儿扔到了家里,按照外来务工者子女报名新规定,忙不迭地办理了暂住证、劳务合同证、防疫证、固始县的借读证、计划生育证,再加上户口簿和身份证。

  “真是没想到”

  连跑了4所小学,按要求租了房子办了证件,上学希望还是落空了

  拉着活蹦乱跳的朱东品,朱久才先到了二七实验小学和离家最近的幸福路小学报名,结果两学校都声明不收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又到交通路小学去报名,岂料交通路小学告诉他:“你的暂住证显示的地址和我们小学不在一个辖区,建议你去棉纺路小学。”于是就跑到棉纺路小学报名去。谁知稍远一点的棉纺路小学又说:“你的手续还差一个营业执照,所以你的学生不能收。”再掉头找到交通路小学,有位老师挠挠头,建议:“如果还想上我们学校,你把暂住证换了就可以。”因此,朱久才到交通路上找房子租,租下来就到建中街派出所办理了新的暂住证。8月18日下午再次来到交通路小学,“真是没想到”,接收报名的老师告诉他收满了,不收了。朱东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此后几天,一直在找,包括离租房处很远的高寨一所小学,上学希望渐次落空。朱东品常常扬起头问爸爸妈妈:“我到底能上哪个学校啊?”问得两人心碎不已。

  现在,10天光阴悄然逝去,8月27日,小朋友朱东品还是闷闷不乐,他站在胡同口瞪着别人上学下学,眼中的嫉妒与憋屈僵持着。朱久才夫妇俩坐在下雨天四处漏水的平房里,沉默与无奈凝结在脸上。

  又过了一天,黄瑞群不得已让儿子再上学前班。这个学前班的名字很好听,叫“宝葫芦”,但已经引不起该上小学的朱东品的任何兴趣。

  而令黄瑞群和朱久才这对言语不多的夫妻更担心的是:今年放弃了,明年呢?明年朱东品能上小学吗?

  相似的故事

  他们都是在郑州的打工者,也都被孩子上学这件事弄得苦焦苦焦的

  自己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就住在二七区京广路小学门口,但是学校却要求孩子家长交一定费用,孩子才能上学,希望本报关注。——高先生

  自己的孩子户口在丰产路亲戚家,自己也租住在丰产路上,但是到丰产路小学去上学,学校不收,说是自己既不属于片区居民,也不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现在没有学上,请记者关注。——郑先生

  自己是外来务工人员,今天带着孩子到二七区大学路小学给孩子报名入学,要求的六证都已经办理齐全,只有第七证计划生育证明没有开,因为报纸上曾经报道过没有第七证也不影响孩子入学,但是现在学校却不让孩子报名,请记者关注。——万先生

  …… ……

  现在郑州晚报线索栏里关于反映孩子上学难的线索在慢慢减少。可就在问题集中的前几天里,记者采访本里抄下的名字和疑惑,拿在手里显得沉甸甸。打过电话一问,大多是来郑州打工的年轻父母们,要么是饭店服务员,要么是泥瓦工、油漆工,来自河南各地,涉及社会底层各行各业。

  现在他们的小孩有的已经上了小学,有的则闲在家里郁郁寡欢。一位在东建材打工的雷先生,他给小孩报名报不上的整个过程与朱东品的故事很相似。黄瑞群说,这些天碰见很多相似的家庭为孩子上学这件事弄得苦焦苦焦的,“管城区有一家更惨,孩子都老高了,还没上成学”。一位姓万的先生和一位姓高的先生却告诉记者,难题已经解决,解决的方式是分别交了4500元与5000元所谓的借读费。一位赵先生则叹息了一声说,托熟人送了礼。朱久才也说,给孩子报名的一天,等到天都快黑了,人群中有人给他传了一张字条,字条上是交多少钱就可以报名的潦草字迹。

  “年年压力都很大”

  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新建小学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

  “现在小学收取借读费,已经成为没有公开的秘密。”郑州市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教育局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收择校费,但没有明确限制收取借读费。其实借读的本意是,一些外来人员或者家庭搬迁的孩子可以半路上学借读。但现在有学校在钻政策的空子,孩子上学报名的时候就开始收取借读费,而对于外来务工的家长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一位小学校长这样解释说,本来一个班按规定只收45人,但现在外来务工者给孩子来报名的太多,各个班级人数都在扩大,老师工作量随之增大。

  按照二七区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整个区目前已招收6000名小学生,其中外来务工者子女已超过总人数的1/3,有2000多名,这还是不完全统计。按照去年的经验,这个比例将近50%。而现实情况是,二七区现共有14所小学,市区内小学仅有5所,另9所都在航海路以南偏远的位置,如城中村里的王胡寨小学,更多家长不愿孩子到这样的小学上学,就都到市区小学报名,形成校少人多的艰苦局面。

  每一年,二七区教育局都会委托辖区派出所对辖区0~7岁的孩子进行统计,再在宏观上把握哪些小学招收外来务工者子女,如交通路小学目前招收了146名外地小学生,已经超出了预算,现在3个班扩充成了4个班。

  9月1日上午,二七区教育局教育科一位贾姓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8月16日小学开始招生之后的好几天,他所在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挤着很多外地家长,为孩子报不上名的事儿找上门来。另外,由于市区小学接纳能力有限,有的小学到现在没法开课,因为人太多坐不下。像这样的情况,去年和今年是高峰期。

  事实上,这样的难题已经存在四五年。“年年压力都很大,矛盾很集中,家长也很有情绪。”郑州市教育局对外宣传处副处长张莹说,随着郑州城市框架的拉大,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新建的小学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最新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初至今,郑州市共新建、扩建了13所中小学,以后的情况还不清楚。

  比较于北京等地的实际经验,近年来郑州市出台的一些政策也在提高外地孩子的入学门槛,入学手续从以前的“五证”增加到“六证”。但要缓解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入学难题,从根本上还得靠市政府、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批教育用地等。“这个难题就好像一个毒瘤不是一下子就能切除的,还得靠郑州整个肌体的循环。”

  

  

  

( 作者: 晚报记者 牛亚皓 文/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