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硕士“村官”靠种红薯改变家乡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8-26 08:42:49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从东北大学毕业的法学硕士韩书杰,婉拒了几个大学的聘请,回到10年没有村支书、村委会的家乡当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红薯种植,搞红薯深加工,短短3年时间,靠红薯致富,使各级领导为之头痛的上访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章放在镇政府的村庄

  濮阳县柳屯镇有一个名字古怪的村庄叫“这河寨村”,距离濮阳市20多公里。这个村子有2500口人,13个姓,可耕地3318亩。唯一的矿产资源——石油归国家所有,村里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小麦、玉米、红薯吃饭。改革开放以后,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经济收入依然如故。

  由于人多姓杂,宗派、宗族矛盾严重,1996年到2005年6月的10年间,这个村子没村支部和村委会,可谓群龙无首。村里仅有的公章只好放在镇政府保存。每次换届选举,镇政府都派人驻村做工作,但每次都以选举失败结束。

  越穷越闹事,越闹事越穷。由于村民不团结、没事干,村里吵架、打架的事情经常发生。为了一个鸡毛蒜皮的事情,村民就三天两头去上访,你告我,我告你。镇政府、县政府、市政府是一些村民“上班”的地方,甚至他们到省政府和北京上访,成为濮阳市有名的上访村。

  这个村成了濮阳县领导特别头痛的村,以至于有领导讲:如果谁能想办法把这河寨稳定住,不出现上访,是副科级的提拔为正科级,是一般干部的提拔为副科级。但所有干部望而却步,谁也不敢去啃这块骨头。

  所有村民都认可的乖孩子

  今年42岁的韩书杰是在这河寨村靠吃红薯、喝玉米糁长大的。虽然改革开放前他父亲是公办教师,但因为妈妈是农民,加上姊妹4个,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为了早日改变家里的穷日子。1980年高中毕业的韩书杰没有考上大学也不敢复读就接了父亲的班。可韩书杰一直在追求他的大学梦,他节衣缩食,除了供养两个弟弟学习,教书育人之余,他刻苦学习,获得了河南教育学院本科学历。

  2002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东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经过3年脱产学习,他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读研快结束期间,韩书杰把回村任职的想法致信柳屯镇党委,得到了镇领导的支持。2005年毕业时,齐齐哈尔、杭州、浙江、安阳等高校聘请他去任教,在郑州工作的弟弟也给他联系了一所大学,他毅然决然拒绝了这些大学的聘请,回到家乡,镇政府立即任命韩书杰为这河寨村支书,让他实现解决“老大难”问题的理想,走自己的路。

  韩书杰当了村支书,成了濮阳市历史上文凭最高、学问最深的村支书,这河寨村所有老少爷们没有一个人不高兴、不支持。在他们眼中,书杰是个乖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这河寨的韩书杰,受父亲影响,专心致志学习,从不参与家长里短的事情,遇事讲道理,见人不称呼不说话,都与他说得来。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书杰是个大好人,我们都支持他回来,我们这个老大难村,只有他能领导好。”

  靠种红薯带领家乡致富

  虽然不经常在家,可韩书杰对这河寨村方方面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村民打架斗殴、上访的症结主要是经济窘困和大家没事干。如果解决了经济问题,让人人有事干,他们就没时间打架斗殴,没时间说长道短。

  镇政府支持韩书杰回家以来,他就经常上网搜索农村致富信息。经过大量搜索,他发现如今纯红薯粉条在市场上价格最高卖到7元一斤,而6斤鲜红薯可以做一斤粉条。他算了一笔账:种红薯亩产能达到6000斤,可以做粉条1000斤,按5元一斤,产值就是5000元,这远远超过种小麦和玉米的产值。从小吃红薯长大的他,深知本村土地特别适合种红薯,用红薯做粉条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的致富途径。

  虽然投资小,但对一个没有分文的村子来说也是困难的事情。就在这时,濮阳市河务局要把通过这河寨村的河道树木更新换代,按以前的合同,卖树木的一部分收入应归这河寨村。当8万元卖树的资金到村里后,韩书杰喜不自禁:种红薯有了起步资金啦!

  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少爷们时,大家都持怀疑态度:种红薯能赚钱吗?万一不行,这8万元不是白白扔了吗?

  韩书杰对大家讲:“我在濮阳市还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起码能卖十几万。如果这事搞砸了,我把房子卖了,还大家这8万块钱。”

  看他胸有成竹,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计划。

  于是,韩书杰到河南省农科院引进了一个淀粉含量高、抗病力强的红薯品种。又到安徽、河北、郑州、驻马店、商丘、信阳引进了食用型、淀粉型、保健型红薯20多个品种。

  2005年走马上任的韩书杰,以村委会名义、按每亩500~700元的价格租种了村民164亩土地种红薯。第一次真正的当农民,韩书杰心里也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为防万无一失,他几乎天天呆在红薯地里,皮肤晒成了古铜色。

  土地是不会装假的,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当年红薯亩产达到4000多斤,做的粉条卖了16万元,育的红薯苗卖了13万元,除了买种苗、化肥、地租、人工、设备投资,净赚了20万斤红薯种,他第一次尝到种红薯的胜利果实。他说:“听说我们的粉条是纯红薯淀粉做的,买粉条的人排队,刚刚做好就买走了,最高价格卖到6.7元一斤。”另外,红薯渣卖的钱够他种苗的投资,甚至育苗的红薯也有人要,可以说红薯全身都是钱。

  看到种红薯确实能挣钱,村民们主动找上门让村里租赁他们的土地,去年他们种了2300亩红薯,产红薯700万斤,再次取得成功。

  今年他们租赁2500亩土地,让20户种粮大户承包种植,其他村民全部外出打工。在绿油油的红薯地里,韩书杰扒出一窝红薯,去掉皮尝了后,面带喜悦地说:“今年红薯长势很好,淀粉含量高,收入肯定比去年强!”

  短短3年村子已经变化

  全村3318亩耕地去年种红薯2300亩,雇15位农民种植;今年种2500亩,承包给20户种粮大户,使用大型机械耕作,其他闲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也由他上任前的2004年的2480元提升到去年的5069元。这种模式把村里的大批青壮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放心地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减少了邻里纠纷。

  同时,他解决了多少年来村里行路难、灌溉难、用电难的“三难”问题。

  去年,他们村自己投资加上省、市、县“村村通”工程的投资,修通了有史以来第一条近两公里的水泥路,村民们再也不用下雨天脱鞋走路了,很多家买了摩托车。疏通了废弃多年的一条两公里长的水渠,告别了种地靠天收。

  如今这河寨村再没有打架斗殴的人了,再没因鸡毛蒜皮的事情去上访的了。市、县、镇领导对这河寨的变化喜不自禁。濮阳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雷凌霄对韩书杰的评价说:韩书杰主动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毅然选择回乡创业,造福百姓,用自身行动证明了农村天地广阔,基层大有可为。

  立志打造豫北红薯基地

  户口在濮阳市的韩书杰在家里没有一分地,他现在生活的依靠是每个月150元工资,每天只好回家蹭弟弟和妈妈的饭。

  今年春天,他原来学校的几个朋友来看望他,看到他满身土,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非常心痛。他回答说:“我既然回来了,不把这河寨村搞出个样子来,我是不会走的。”

  在他设在村办学校的办公室里,墙壁上挂着他未来的蓝图,也就是2007年到2010年的发展计划。他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这河寨村薯业创建成豫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齐全的脱毒红薯育苗基地,推广种植基地,薯类食品深加工基地,实现薯类销售国际化,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打造龙头产业。

  为此,他正在筹备建设粉条生产车间,粉皮、粉丝生产车间,脱皮红薯干生产车间,红薯小食品加工车间,红薯保鲜窖。薯业公司正在注册。

  在前往红薯地的路上,韩书杰说:“现在我们村有500多人出去打工挣钱,照顾家的妇女出不去,等加工红薯的车间建成后,让她们在车间上班,让大家都有机会挣钱。”他还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土地越来越显得珍贵,他计划未来把现在占地1200亩的村子按照新农村建设重新建,这样可以腾出700亩地种植红薯。

  今年,这河寨村一些村民开始在周边村承包土地种植红薯,收后卖给村里加工粉条。全村在外村承包土地达1500亩,最多的一个人承包了400亩种植红薯。

  周边村的一些村民从这河寨村买回红薯苗自己种,红薯由这河寨村收购。这河寨村的红薯种植已辐射周边20多个村,总面积达1万余亩。正在采访时,有一位邻县的小伙子风尘仆仆找到韩书杰了解种红薯的情况,他计划明年租赁土地种红薯。听韩书杰对小伙子讲,如果想让红薯出淀粉高,春天就要种;如果想收获两季,可以在小麦收割后种。

  据韩书杰讲,在他们村种红薯的影响下,周围的范县、清丰县很多老百姓已经上门预订明年的红薯苗,明年周围种红薯的种植面积肯定大大增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河寨村这杆旗帜的引导下,未来两三年,韩书杰的计划肯定能变为现实。

  

  

  

( 作者: 本报记者 赵国锋 文/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