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一种果树和一个产业链的形成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7-18 09:44:19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新郑市是全国著名的大枣产区,过去枣农守着摇钱树过穷日子。改革开放后,枣农把小小的红枣做成了大文章,形成了一个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6.8万户枣农因此走上致富路。

  为充饥和治沙大量栽种枣树

  再过一个月就是大枣成熟的季节。眼下,走进新郑市大枣产区,只见成片、成行的大枣树上挂满了一串串青青的小枣,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枣农们说:“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今年大枣又是个丰收年。”

  在新郑有这样一个传说:5000年前的一个初秋时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带领大臣、卫士到野外打猎,为追赶一只麋鹿而迷了路,人困马乏,又饥又渴。当夕阳西下时,他们发现了一片果树,卫士摘了一些品尝后说:“味道不错!”大家纷纷采摘充饥,边吃边说:“仙果、仙果!”到底是什么果,谁也不知道名字,就请黄帝赐名。黄帝说:“此果解了我劳饥之困,一路找来不容易,就起名叫‘找’吧!”从此,此果叫“找”在民间传开。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人们把“找”叫成了“枣”。这个传说,证实了新郑是大枣的故乡。

  1978年在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中竟然发现了枣核化石,印证了新郑是大枣的发源地,也证明了新郑红枣的栽培史已有8000多年。到春秋时的新郑曾有“桃枣荫于街”的情景记载。在旧社会,大枣除了入药,最重要的是穷苦人用来充饥,被老百姓称为“木本粮食”。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炼钢铁年代,大批枣树被砍伐。到了学习焦裕禄的年代,新郑市位于黄河故道的8个乡镇,为治理沙丘,大力发展枣树,枣树得以恢复。因为,枣树根系疏广、枝叶稀少、耐干旱,能有效地防风固沙。

  当时枣树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农民以农作物为主,也没有人去管理,随便生长。每年生产队采摘的大枣,全部当作二类物资由当地供销社和土产果品公司收购。上世纪60年代,收购的大枣由省供销社统一调拨到全国各地,群众收入寥寥无几。采摘时节如果遇到连阴雨,浆枣和霉枣只能喂猪。8个乡镇中,枣树面积最多的是孟庄镇。当时,新郑流传着“孟庄孟庄,到处沙岗,粮食不够,种枣喝汤。”的顺口溜。因为经商是资本主义行为,因为枣树是集体的,大家只好守着摇钱树过穷日子。

  小枣做成了大产业

  新郑大枣因生长在沙地,形成了皮薄、肉厚、核小、甜度高的优良品质。改革开放后,枣树分到家家户户,枣农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大枣产量逐年增加。对收获的好大枣,枣农蹲在107国道两旁,或者骑自行车到郑州零售,劳心费神。对浆枣、霉枣、虫枣,有一些能人想出了废物生财的办法,他们依靠科技提取这些残次枣中的枣精,作为香烟矫味剂,销售到新郑及各地烟厂,用于香烟生产。

  这些零售者都是“小散户”,一些“大户”除了自家的大枣,还收购大枣运到外地销售,石聚彬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没有考上大学的石聚彬从报纸上看到两条信息,一是首先富起来的深圳人用大枣作滋补品煲汤;二是红枣加工制品在日本走俏。当年大枣下来时,他就收购了6吨大枣去深圳销售。由于运输时间过长,部分大枣发霉,他没有赚到钱。第二年,他再试牛刀,一下子赚了2万多元,摇身一变成了“万元户”,这在当时可是凤毛麟角。于是,乡亲们选举这个21岁的“能人”当了村委会主任。

  1988年新郑大枣丰收,石聚彬将全村20多吨大枣运往深圳,因没事先了解市场,到深圳后才知道市场饱和,到处是积压的大枣。加上阴雨连绵,大枣发霉的发霉、浆的浆,这一趟赔了5万元。他感到对不起乡亲们,辞去了村主任职务。他并没有因此消沉,经过大量调查研究,认为要想靠大枣让乡亲们富起来,必须搞大枣精深加工。1992年6月,他大胆承包了孟庄一家干果加工厂的一个车间,开始创作他的大枣“文章”。一年后,他创办的新郑市奥星食品厂“出炉”。随着他开发的第一个产品“去核鸡心枣”在广州市场站稳脚跟,他一发不可收,相继研制出了12个系列、近200个品种。1997年他成立了奥星实业有限公司,目前总资产达2.27亿元,每年吞掉新郑大枣80%产量,枣农再也不用发愁卖枣的事了,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

  受奥星的带动,新郑不少人投资大枣深加工,目前从事大枣深加工企业有80多家,其中百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有33家。他们把特级枣和一级枣进行包装,以品牌销售,将次枣和浆枣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了蜜枣、焦枣、枣茶、饮料、枣酒、枣醋、枣片、枣干、枣罐头等,全年加工大枣1200万公斤,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华人多的国家。

  过去喂猪的浆枣、虫枣、霉枣,如今人们从中提取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变成了一沓沓人民币。把小小的大枣做成了一个大产业,这是新郑枣农前辈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

  500人奔赴新疆租地种枣

  去年以来,郑州人发现,满大街卖大枣的都打出了“新疆大枣”的招牌,这是为什么呢?据新郑市林业局有关同志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人借鉴新郑人靠枣树治理风沙的经验,引进大量枣树苗栽种。因为新疆干旱、日照时间长,收获的大枣甜度超过了新郑大枣。

  由于奥星等几个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对原枣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新郑大枣价格节节攀升。10年间大枣价格由5元/斤攀升到现在20多元/斤,可土地面积不能增加,于是新郑人把目光瞄准了新疆,因为新疆地广人稀。三四年前,新郑人就开始到新疆喀什、阿克苏等地租赁土地栽种枣树。粗略估计,目前在新疆栽种枣树的人有500多,他们最少的租赁100亩,最多的租赁500多亩。虽然他们新栽种的枣树还没有结果,但他们在看护枣树的同时,当起了经纪人,每年新郑有5000万元资金进疆收购大枣,运回新郑和郑州销售,吃差价。据了解,由于新郑人的收购,新疆大枣价格比几年前翻了一倍多。在大枣还没有完全成熟时,新郑人就订购了树上的大枣,竞争十分激烈。

  与此同时,新郑枣区农民也在积极栽种枣树,能栽种的地方都栽种上了枣树,全市枣农有6.8万户。家家户户以大枣为生的孟庄镇寺东村孙超锋除留下4亩地种粮食吃,其余全部栽种上了枣树,他家院子里和房前屋后都是枣树,一家3口人有90多棵枣树,去年除掉农药、化肥投资,纯收入1.2万元。孟庄镇还有几个种枣大户,每年收入在几万元。

  成为全国枣树苗木集散地

  因为新疆干旱,在那里栽种枣树成活率很低,新疆每年需要大量的枣树苗,前往新疆的新郑枣农将新疆大枣运回来,接着将新郑枣树苗运入疆。于是,新郑市枣树苗培育专业户应运而生,全市现有枣树苗木1000多亩,其中100亩以上的有5户,每年出苗600万棵,苗木已卖到1.5~3元/棵,仅此一项,新郑人每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据新郑市林业局有关同志说,每年新郑调入新疆的枣树苗有500万棵。同时,新郑形成了枣树苗木集散地,河北省、山东省及河南各地的枣树苗木,最近几年都集中到新郑销售,外来的苗木达200万棵。

  现在新郑市大枣面积已经发展到21万亩,品种达30多个,年产量突破3500万公斤,仅大枣每年给新郑市带来收入3亿元。

  形成全国最大的大枣销售基地

  “曾经在新疆举办的全国枣类评比中,新郑枣品质名列干枣类第一名,新郑大枣的比较优势和品牌优势提升了其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郑州市林业局产业办公室主任姚新爱介绍说。

  新郑的大枣招牌吸引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及河南各地的大枣纷纷到新郑销售,每年外地到新郑销售的干枣达1000万公斤,鲜枣达1000万公斤。其中,新疆、甘肃和西华县的大枣是从新郑引进的苗木,没想到多年后结的果实又来新郑销售。为此,新郑市投资建设了中华红枣商贸城,满足大枣交易需求。

  在销售大军中,关键的队伍是新郑枣区常年以大枣为生的800多个大枣经纪人,他们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及对外口岸建立的代销代办点有1000多个,汇集新郑大枣的70%以上通过他们销往外地。

  每年大枣销售旺季,新郑有300多个购销点,规模较大的在孟庄镇,集会每隔一天一次,日购销量8~10万公斤。就是在3~9月份的销售淡季,购销网点也有100多个。他们将收购的原枣卖给客商,或者挑选分级,根据市场需要卖给加工企业,或包装后直接外销,通过加工或包装,一个小小的包装使大枣身价大增,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销全国各地的大枣达400万公斤。

  还有人把大枣运往广州、天津、深圳外贸口岸,由当地经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出口,每年出口量在180万公斤左右。凡是华人多的国家,特别认可大枣的营养价值。

  由于新郑大枣市场的火爆,在新郑甚至出现了外地大枣冒充新郑大枣的情况,但新郑人从枣的外形、颜色、品质一看就分出真假。

  大枣文化催生枣乡风情游

  在新郑枣产区,大人、小孩都能讲述一些与大枣有的关故事,听他们娓娓道来,简直是一种浓厚文化的享受。

  裴李岗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大枣核、黄帝为大枣命名、周朝时期开始以大枣作订婚信物、子产与大枣、高拱与大枣,还有《诗经》和《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新郑出土铜镜上镌刻的“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和白居易、高启留下的诗句……

  1998年,新郑人想到了成年累月生活在城市的人向往田园生活,推出了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的中华枣乡风情游,为久居闹市的城市人提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场所,让城市人漫步万亩枣林、领略枣乡风情、摘大枣、拔花生、吃农家饭、逛农家院。

  通过旅游,不仅使生长在城市的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知识,也使枣农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据了解,每年枣乡风情游,使枣树在路边的枣农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几年来,每年枣乡风情游给新郑市带去收入近2亿元。

  新郑市委书记赵武安说:“我们要以大枣为媒,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狠抓招商引资,把大枣产业做精、做细、做大!”“八月十五到,遍地红玛瑙”,他热烈欢迎郑州市民在金秋时节到新郑旅游。

  

  

  

( 作者: 本报记者 赵国锋 文/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