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福建土楼:延绵千年的中原文化胎记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7-11 06:47:33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7月7日,福建土楼申遗成功的消息从在加拿大召开的第32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传到福建龙岩市,这座城市立即沸腾了,有关方面开始忙乎准备一系列的欢庆活动。“福建土楼是如何形成的?福建土楼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筑?闽西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逢蕊说,几百年前,生活在中原河南一带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福建西部的龙岩一带,形成了客家人,为了抵御野兽的骚扰和防范当地土匪的侵袭,经过多次演变,最终发展成了这种城墙和民居结合起来的土楼。土楼是客家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原文化的骄傲。

  

振成土楼居民为游客表演舞龙(资料图片)

  “土楼王子”忙碌的一天

  年近50岁的林日耕做起了免费导游。

  “现在来参观的人多了,我这个免费导游已有点力不从心,土楼申遗成功后,来参观的人肯定会更多,特别是国外游客会大量增加,我打算让女儿去学英语,这样更有利于让外国人了解土楼,让世界了解土楼。”7月8日,林日耕说。

  林日耕是振成楼楼主之一,他介绍,振成楼是1912年建造的,是他的祖上做烟刀生意时而置建的产业。林日耕的父亲林鸿辉是民国时期议员,当过闽侯、惠安、宁化、永定等县县长。林日耕兄弟五个,大都学有所成,定居在国外。而他因为小时较为顽皮,不爱念书,回乡当了农民,以种植柿树为生,每年产出的红柿有数十万斤,另外他在土楼内还开着一家小饭店。“但这些活儿我干的并不多,大部分时间是为游客做免费导游。”

  振成楼在当地土楼群中较为出名。永定县洪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群比较集中,有数十座,样式多种多样,振成楼在土楼中有着“土楼王子”的美称。

  振成楼位于洪坑土楼群的最前面,在远远的公路上就可看到,圆圆的,像个碉堡。振成楼的大门很大,上面钉着厚达半厘米的铁板。

  走进振成楼,才发现整座圆土楼呈八卦分布,里外各有一环建筑,外边的一环共四层,里边的一环有两层,住着14户人家。和其他土楼一样,振成楼的中心是祠堂,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厅,可供全楼人婚丧喜庆,聚会议事,接待宾客以及演戏看戏。

  

  一个县就有2万多座大小土楼

  

  “土楼是客家人的物质象征。”谈起客家人的历史,研究客家文化几十年的李逢蕊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居住在中原地带的汉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不断南迁,他们在江淮流域稍作整顿,就又南下直奔赣南和闽西地区,南宋时期客家形成,客家传统民居土楼也渐渐形成。

  这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楼由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只占很小的比例。”最早提出土楼申遗的永定县土楼专家、永定县申遗办副主任胡大新说,仅永定县目前就有大小土楼2万多座,分布于山谷和河流之间,散布在全县1800个村落,几乎每村都有,绵延足有百里。

  “福建土楼分布太广了,整体申报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进行申遗时,我们只选择了那些最高水平的,目前还有人居住的进行了申报。”

  据了解,在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世遗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的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曾被美国情报机构误认为中国“核基地”

  

  到底是谁发明了土楼,哪一座土楼是客家人的第一座土楼,现在都已经无法考证,但土楼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是个不争的事实。

  永定县的馥馨楼建造于公元76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永定,宋代和元代的土楼也有不少,明代的土楼可以用随处可见来形容。但福建土楼被世界所认识,却只有20年左右。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到福建考察,对永定县的土楼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世界建筑的奇迹,可与金字塔相媲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一奇迹的发现据传是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错误引起的。

  1985年的一天,美国总统里根看到中央情报局送来一份秘密报告:根据每天7次通过中国上空的KN22卫星报告,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的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数千座不明性质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与核装置极为相似。这里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基地。

  里根顿时一惊,派情报人员贝克以摄影家的身份潜入永定乡村,进行实地拍照,才发现漫山遍野的“核基地”只不过是普通的客家土楼。返回美国后,贝克写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写到: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30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1130多座各种类型的土楼,这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有圆、方、伞形等形状,每座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一般为3至5层,十分坚固。从高角度俯视,往往被认为是有特殊用途的建筑,产生误解。

  

  夯筑技术源于中原,三合土中加入红糖、蛋清和糯米

  

  记者在福建永定县采访时发现,土楼并不只有圆、方和伞形,另外还有椭圆、八卦、半月、日字等形状,而且在同一种形状中,还有着不同的变化。振成楼楼主之一林日耕说,建造土楼的形状并不是建造土楼的主人所决定的,而是受制于山形、山势和自己家土地的形状等。

  虽然土楼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土楼“坚固”的共性却异常的明显。“土楼有着很深的中原地区居住文化的痕迹,在中原地区,甚至上个世纪,还能在乡村看到一些农家的院墙是用土夯筑成的,俗成土围子。土楼的建筑设计和夯筑应该和中原地区的这一居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闽西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逢蕊说。

  胡大新对土楼夯筑技术源于中原的说法也非常的认同。他说,土楼用生土夯墙的方法不是永定独有的,和客家来自中原一样,客家土楼的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也来源于中原。在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址上,就有大量的圆形和方形的建筑。夯土技术何时在中国出现,尚难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文化遗址中,就可以看到夯土实物。在郑州就发现商城遗址就是夯土而成的。

  到了宋朝,夯土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明朝时,夯土而成的民居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土楼只不过是其中把夯土技术推向登峰造极的一种民居。

  客家人建土楼时,夯墙采用的是有着特殊配方的湿夯方式。特殊配方的湿夯方法首先要配“三合土”,所谓三合土就是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在一起搅拌发酵成熟而成的。特殊配方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在三合土中,还要加入红糖、蛋清和糯米,对于这一配制过程,客家人也有着严格的程序。

  振成楼楼主林日耕说,他们的先民上千年前配制而成的黏合剂,其凝聚力远胜于大量用于现代建筑中的水泥,多少土楼历经风雨、战火和地震,至今仍固若金汤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林日耕说,这种特殊配方的三合土代价很高,他们客家人有这样一句话:一碗猪肉才能换来一碗这种配方的三合土。

  在土楼的结构上,土楼也吸取了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土楼中就有极具中原特色和宫殿很像的五凤楼,另外还有府邸式土楼也非常讲究对称,借鉴了中原地带的府邸建筑。

  

  崇文重教,土楼饱含儒家精神

  

  “客家人崇文重教、尊宗敬祖是出了名的,永定土楼人当然也不例外。”李逢蕊说,每个土楼的中心位置的功能大部分都是祠堂,用来节日祭奠祖宗之用。

  在福建采访期间,无论在永定县的下洋镇还是洪坑镇,,所看到的土楼都有祠堂,祠堂正对着大门,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如果是较大的圆楼,天井中心位置往往是一座四方形的三间两堂式祠堂,既做家庙又做家族开会之用。

  永定的村庄内,一般一个自然村中只有一个姓,基本上都属于一大家族。除了土楼中有祠堂外,每个村还有全村的祠堂。

  林日耕说,对于土楼人的尊宗敬祖,还表现在为土楼起名字上。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土楼的主人给土楼起名字的认真劲儿绝不亚于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在起名字时,土楼的主人必须再仔细地研读一遍自家的族谱,用祖训或者祖宗的名字命名,用以励志、纪念,同时表达一种吉祥如意的信念。土楼楼门的两边是一对楹联,楹联大都是楼名的藏头联,如振成楼的楼门联是:“振纲立纪,成德达才。”

  除了祠堂之外,在永定还有一多,那就是学校。据林日耕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永定的一些乡村,可以说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已经普及了,在当时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私塾和学堂,甚至一个村有几个学堂,在永定,很少有孩子不上完初中的,重视教育已在土楼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仅振成楼,建国后就出了42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教授有8位,另外还有中科院院士。

  

( 作者: 晚报首席记者张锡磊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