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郑州移动抗震救灾纪实:信息生命线的守护者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6-19 08:50:15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时间指针凝固在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震灾,降临美丽的巴蜀大地。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黑暗时刻。

  坚强的中华儿女从不会对苦难低头。作为一个充满爱心、责任感的企业,郑州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企业的誓言。

  在后方,郑州移动组织多次捐款捐物,党员们以交纳“特殊党费”的形式,表达对灾区同胞的关心;宣布免收5月12日后赴四川成都、绵阳、德阳、广元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五个市(州)漫游客户在上述区域的所有手机通信费用;为让在郑州住院的灾区伤员随时联系家乡亲人,郑州移动为他们的每个病房配备电话,架起了一条“移动亲情连线”;灾区孩子来郑,郑州移动第一时间送去手机,方便他们和家人联络;郑州移动同时还牵挂着在郑求学的灾区学子,在30所高校动感地带校园店建立了“爱心话吧”。

  不仅在后方出资出力,郑州移动还战斗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派出公司唯一的一辆卫星应急通信车和4名队员深入核心震区,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辗转数千里,圆满完成应急通信任务,在灾区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突发灾难面前,移动人的快速反应、无私奉献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感谢郑州移动为灾区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多难兴邦,在大灾面前,郑州移动人不仅对灾区人民奉献了大爱,同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他们是一支具有超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6月10日,郑州移动第一批、河南移动第四批抗震救灾小分队返回郑州。本文就从他们开始讲起。

  在茂县围城乡部队的帐篷旁边,开通卫星通信车。

  5月21日出发,6月10日返郑,郑州移动抗震救灾小分队前后行程5000多公里,历时20余天,成为通信行业中行程最远、历时最长、途经受灾地区最多的应急通信队之一。

  在灾区做应急通信保障期间,他们多数时间处于震区的核心地带,时时经历的余震、飞石、冷雨,不仅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困难,更是对生命安全的严峻考验。

  让我们记住这个英雄团队的成员名字:解星垣、郝小东、张六、芦亚勋。他们全都来自郑州移动,是该公司第一批进入灾区的工作人员。

  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支援灾区的日子,郑州移动抗震救灾小分队一直在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卫星应急通信车所到之处,通信就获得了保障。路,是这支小分队工作和休息的地方,是他们给灾区人民带去希望之光。正是因为这一点,这支小分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信息生命线的守护者。

  5月21日中午1点10分左右,郑州移动的工作人员解星垣、郝小东、张六、芦亚勋接到通知,下午5点30分要开卫星通信车前往四川成都,参加抗震救灾通信抢险工作。他们匆忙地收拾了东西,向父母告别,带上公司为灾区准备的救灾物资、生活用品、方便面和矿泉水,还有一些药品,晚上7时25分上了高速开始向灾区进发,也开始了他们的千里奔波之路。

  在队长解星垣的“战地日记”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卫星应急通信车在路上奔波的过程。事实的确如此,在灾区的近20个日夜,在路况极为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一路强行开进,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并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刚到灾区,这个小分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奔赴黑水县色尔古乡完成应急通信任务。黑水县是地震后受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当地的通信信号已经完全被阻断,惟有依靠卫星应急通信车,通往该区域的公路也是毁损严重,基本上很难被称为路了。到达该地他们需要绕行川藏公路,途经成都、雅安、小金、马尔康、理县到汶川,然后到茂县,最后才能到达黑水,一路上需要穿越的正是此次地震的核心震区。

  许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夜间赶路,强震过后,余震使得路上飞石不断。当地人说,即使是白天,翻山时人们还胆战心惊的,更别说晚上了。灾区救援十万火急,这批来自郑州的抗震救灾小分队不能退缩,也从没退缩。队员们说:“我们顾不上害怕,只有不停地赶路。”

  在黑水他们的卫星应急通信车也时时移动位置,黑水县色尔古乡、黑虎羌寨、茂县围城乡,他们一站站应急抢险。“当地基站一旦抢通,我们马上要前往下一个应急点。”队长解星垣说。

  每到一处,他们都会使当地因地震而中断的通信重新连接,“信息生命线”的守护者他们确实当之无愧。

  考验如影随形

  在灾区抢险救灾的日子,每一刻都具有危险,每一段路途都分外艰难,甚至安稳地吃饭睡觉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5月25日,到达灾区的第四天,他们经历了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生死惊魂。在从马尔康奔赴理县的路上,抗震救灾小分队遇到多次山体巨石滚落,幸亏三名驾驶员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好几次山体巨石滚落下来,他们或急刹车后石头拦在车头,或者冲过去让巨石落在车尾,那一刻,每个人的驾车技术都发挥到了极致。由于飞石太频繁了,他们运送物资的车辆还是被滚石击中了。幸好石头不大,仅篮球大小,车辆没有遭受大的损失,行李架被砸烂了,水洒了一路,可他们却无法停下来收拾一下。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是在从汶川到茂县的60多公里的山路上。“车辆要行进在泥石流和滑坡形成的碎石上,没有一寸好地!左边是湍急的江,右边一直要面对飞石,有的比车还大!”队员们回忆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飞石给灾区许多人的生活留下了阴影。“在车上,我们都戴着头盔。”解星垣说,“当地人甚至出来走路、晚上睡觉时都戴着头盔。”再后来,他们逐渐习惯了这种恶劣路况,甚至可以一边开着“S”形路线躲避碎石,一边互相开玩笑。当他们成功到达黑水县时,当地人感到无比惊讶,难以想象,一支只有4个人的小分队是怎样穿越最艰难的核心震区来到他们身边的。

  震区破坏严重,很难找到适合搭帐篷的地点,抗震救灾队员们往往住在路上或者车上,到达黑水县色尔古乡的第一晚,4名队员每个人夜里都醒了十几次,频繁的余震和对卫星应急通信车的担心,使他们睡下又爬起。“这里的余震不像咱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往往一晃就是三五分钟。”解星垣说。而且,来到灾区之后的第二天,当地便不断下雨,帐篷也抵御不了雨水和冷风的侵袭,夜里他们多次被冻醒,醒来后往往发现自己已经睡在了水里。于是,在解星垣的日记里,我们多次看到这样的记述:“晚上又下雨了,不知道帐篷会不会进水。”

  通信是唯一要务

  最大的考验还是来自工作方面。这支小分队来到灾区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通信保障,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保证通信畅通。5月26日,小分队来到进入灾区后第一个任务的目的地——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乡,这里是一个完全没有信号的地方,由于山高路陡,余震不断,通信光缆多次被震断。凭借过硬的技术,抵达后20分钟,郑州移动抗震救灾小分队的卫星基站就通了。那一刻,队员们沸腾了,数天的付出终于见了成果,连线成功了!为灾区提供通信服务实现了!围在卫星车周围满怀期待的藏族、羌族所有人那感激的目光,还有噙在眼眶里的泪水让队员们感觉,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险,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架机到连通卫星,用时不到20分钟,这是我工作多年来的一个奇迹。”事隔多时,队长解星垣依然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

  相似的情形还发生在6月1日,茂县围城乡。当地四面环山,“围城”之称名副其实,地形极为复杂。队员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西南方的山上有个缺口,如果车停得精确还是有可能对上卫星的。卫星车调好位置后,5分钟后真的对星成功了!再3分钟后基站就正常工作了!在这样困难、几乎没有可能开通卫星车的地方,队员们超水平地发挥了他们的技术水平。那一刻,久违的笑容终于浮现在所有人的脸上!

  卫星通信车正在赶往汶川到茂县的路上,旁边是被飞石击中砸坏的车。

( 作者: 本报记者 赵 羲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